改革

本刊特稿

  • 论智能经济:内涵特征、发展态势与战略选择

    周文;杨正源;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智能经济,正作为一种更高阶的经济形态重塑全球生产范式。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智能经济的本质并非数字经济的简单延续,而是源于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以智能体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历史性地将马克思一般智力理论转化为能动的生产力。然而,当前我国发展智能经济仍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数据要素治理困境以及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等多重挑战。发展智能经济,应构建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培育与智能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者,夯实数据高质量供给与安全治理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伦理规范和全球治理合作框架。

    2025年09期 No.379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 未来产业“四链”融合:理论阐释、创新机理与实践方略

    胡拥军;关乐宁;宋心荣;

    推动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更为多元的技术融合、更高能级的创新突破。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为此,应遵循系统性、生态性思维,以“四链”融合模式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在“四链”融合模式中,产业链是核心,其他“三链”均要围绕产业链进行配置,创新链为其提供新技术新发明的“驱动”,资金链提供支持产业成长的“给养”,人才链提供新型劳动者队伍“支撑”。“四链”有机协同、互促融合,形成孵化创业创新的生态。“四链”融合能破解当前产业创新中的诸多困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助力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魔鬼之河”“死亡之谷”“达尔文之海”;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弥补“投早、投小、投未来”的资金缺位;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打通产业、科技、教育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激发“四链”融合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优化“四链”融合的组织模式,建立“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的协同机制;构建“四链”融合的协作平台,打造“技术—样品—产品—产业”的孵化载体;围绕“四链”融合培育“耐心资本”,建立“懂科技、懂未来、懂产业”的投入机制;激活“四链”融合的智力资源,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2025年09期 No.379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十五五”特别策划专栏

  • “十五五”时期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难点、误区与思路

    曾铮;冯翼;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高质量发展任务都要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然而,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仍存在制度体系尚不健全阻碍基础性改革、制度惯性影响传统要素改革进程、新型要素改革面临安全效率两难问题、顶层设计与地方创新协调不够等卡点、堵点和难点。面向“十五五”,需避免机械套用商品市场改革措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手段、割裂各类要素协同关系、过度聚焦供给层面改革等误区。应以行政引导与市场主导相协调、单点突破与系统集成相协同、供给改革与需求培育相平衡、制度创新与实践验证相配合、畅通流动与保障安全相结合为基本路径,推动实现要素配置高效化、提升要素改革整体性、增强要素市场平衡性、保障要素改革科学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025年09期 No.379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十五五”时期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互动发展路径探析

    余东华;陈海谦;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能够在技术、要素、产业、空间、制度等维度实现协同融合和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十五五”时期,我国仍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将通过驱动科技创新、优化要素配置、推进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变革生产关系等机制赋能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同时,未来产业能够通过推动突破式创新、要素跃升、产业升级、区域协作、制度变迁等路径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赛道、新场景、新载体、新空间、新体制。在实践中,应通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集聚新型生产要素、聚焦重点细分赛道、建设新质产业集群、加强政策协同引导等互动路径,促进新质生产力与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2025年09期 No.379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数字经济研究专栏

  •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与推进策略

    欧阳日辉;李晓壮;

    具身智能产业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领域,已成为各国竞相布局的战略制高点。立足“技术—经济”分析范式,系统揭示具身智能产业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机理。具身智能产业具有前沿先进性与颠覆不确定性、技术融合性与产业协同性、前瞻战略性与高成长潜力三方面的典型特征。在发展机理方面,具身智能产业发展遵循“技术—产业—社会”的理论逻辑,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借助需求牵引技术与产品迭代,依托供给创造新需求,以政策支持和社会资本赋能产业生态良性循环。我国依托庞大的市场规模、全产业链优势、多元场景应用和政策支持,在具身智能产业的一些重要领域比肩美国,展现出强劲竞争力和发展动力。在全球智能产业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我国应从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融合、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梯度培育创新型具身智能企业、畅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机制四个维度着手,聚力打造具身智能产业生态系统,推进具身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9期 No.379 4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3K]
  • 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徐紫嫣;李涛;赵显莉;

    基于2011—2023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系统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关联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型关系,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城市自身经济质量提升,还会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从城市区位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不仅会对本城市产生积极影响,还会对邻近城市产生促进作用;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间接效应上,而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有限。从城市规模维度来看,相较于大型城市,中小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呈现相对弱化特征。此外,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呈现显著的传导性特征,即通过重构产业结构格局、激发绿色技术创新等关键路径,间接推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2025年09期 No.379 6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8K]

国民经济

  • 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培育

    杨志浩;张其仔;

    当前全球产业链呈现“慢全球化”“再中心化”“超敏感性”三大特征。中国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位置由产业链下游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嵌入模式由产品出海模式向产能出海模式演进,嵌入空间由全产业链远岸化向异质性产业链差异化转变。美国是推动本轮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力量,打破日益收敛的经济稳态、推动全球比较优势“大洗牌”是美国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底层逻辑。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美国对华采取了科技封锁、制造回流、资源掠夺、秩序扰乱等策略,试图削弱中国制造业在相对效率、规模经济、制度成本和要素禀赋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最终形成结构性势力。应对此挑战,中国要依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提升新兴产业的生产效率,防止新旧产业的生产效率趋同化,培育效率型比较优势;依托数字经济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数据要素及其与传统生产要素的多元化组合,实现生产要素种类倍增和质量跃升,培育要素型比较优势;依托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从国内国际双重视角实现更高层级的规模经济,培育规模型比较优势;依托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体制机制改革契机,大幅削减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成本,培育制度型比较优势。应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指导,统筹效率型、要素型、规模型、制度型四类比较优势行业的发展方向,形成结构型比较优势的构建思路。

    2025年09期 No.379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 圈层结构视角下都市圈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协同研究

    尹德挺;赵国立;

    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是当前国内都市圈建设的关键目标,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协同是实现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圈层结构视角下,基于国内八大重要都市圈2000—2020年人口与产业数据,将都市圈静态结构性和动态阶段性研究相结合,系统阐释都市圈人口与产业协同的机理和过程。研究表明:都市圈的经济产出受到人口密度“阈值效应”以及人口与产业“偏移效应”的影响,人口密度过低或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均会抑制地区发展;理想都市圈内部产业与人口协同分布呈现“四圈结构”,即由内至外包含“都市核心圈”“都市过渡圈”“都市卫星圈”“都市扩展圈”;都市圈呈现“单核集聚—多核驱动下的圈层产业互动—生产性服务业驱动下的高水平协作—产业‘专精突破’”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国内都市圈建设可尝试以圈层规划打破协同壁垒,因地因时制宜规避“偏移效应”,强化发挥“小协同”与“大融通”并存的本土特色。

    2025年09期 No.379 9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农业经济

  • 主体工具化视角的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钟真;万禹彤;李亦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政策制定者和投资经营者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现政策目标和经济效用的工具并灵活使用的现象日益突出。这种主体工具化的视角,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演化,也有利于阐释主体在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下的组织创新、治理结构调整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优化。高效利用这些能够灵活响应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工具,应强化政策设计与市场创新的协同作用,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此,需要加深各方对主体工具化的认知,降低主体工具化面临的制度化门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拓展和联农带农能力的提升。

    2025年09期 No.379 10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7K]
  • 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的演进历程、内在逻辑与优化策略

    余志刚;孙子烨;

    实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是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经历了萌芽探索、起步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其演进历程遵循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种粮农民经济福祉为重点、以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为导向的内在逻辑。当前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政策在政策基调、政策导向、政策内容等顶层设计上和补偿力度、资金来源、补偿对象等政策执行上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主产区利益补偿的现实要求。为此,应突出利益补偿导向性,培育壮大主产区粮食产业经济;凸显利益补偿公平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产销区同责;增强利益补偿针对性,坚持顶层设计与区域差异化相结合;彰显利益补偿实效性,探索构建主产区综合补偿体系。

    2025年09期 No.379 122-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3K]

公共经济与管理

  • 数实融合发展对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刘翠花;王崇睿;

    加快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11—2022年我国25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从理论及实证层面探讨了数实融合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机制检验及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实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距较大、不平衡性较明显。数实融合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就业结构向技能密集型升级优化,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发现,数实融合发展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推动产业协同集聚、激发区域创业活力进一步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发展对就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因区域、城市等级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呈现中部>东北>西部>东部地区的特征,并随着城市发达程度下降影响效应逐渐增强。

    2025年09期 No.379 14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