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

“十五五”特别策划专栏

  • “‘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战略重点”笔谈

    高培勇;史丹;魏后凯;刘尚希;董志勇;肖金成;王小广;

    <正>2025年6月28日,由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主办,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共同承办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战略重点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王文举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昌凡出席会议并讲话。

    2025年07期 No.377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推进和拓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回顾与“十五五”展望

    宋洪远;江帆;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现代化逐步加强、农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稳步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基础仍然薄弱、农村现代化仍存在短板弱项、农民现代化有待进一步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亟待强化。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十五五”时期应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5年07期 No.377 2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 迈向“十五五”的生产性服务业:趋势预测、战略定位与发展策略

    夏杰长;田野;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稳增长、促就业、产业融合、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但也存在结构不合理、融合不足、重点领域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较低等问题。“十五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技术革命加速演替和服务贸易成为全球化新驱动力等新环境。“十五五”时期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望提高至32.66%,吸纳就业占比将达到38.54%。“十五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应锚定促进经济增长、牵引制造业升级和助力贸易强国建设三大战略定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应从四方面协同发力:围绕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构建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数智赋能,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高端延伸;释放先进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两业”不断深入融合;改革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2025年07期 No.377 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3K]
  • 赋能金融强国:“十五五”时期数字金融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

    吴卫星;李文;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金融实现从“立柱架梁”到“积厚成势”的跨越,数字金融政策体系、数字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数据资产价值发现、金融机构转型、金融科技创新及数字金融监管治理等方面进步明显。但对标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要求,仍面临诸多挑战:数字金融区域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制约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核心技术瓶颈限制数字金融发展潜力、金融数据要素价值释放不充分、数字金融快速发展伴生新型风险、金融科技领域面临规则竞争和开放性挑战。展望“十五五”,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应聚焦五大核心方向: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与智能化升级、金融数据制度规范驱动的多源数据融合应用、场景驱动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与普惠金融深化、规则驱动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开放驱动的数字金融国际合作与竞争。实现这一蓝图,需系统推进强化数字金融顶层设计、攻坚金融核心技术、完善金融数据市场等战略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金融强国建设注入强大而持久的数字动能。

    2025年07期 No.377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3K]
  • “十五五”时期“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战略意蕴与保障机制

    庄贵阳;王思博;

    面向“十五五”,“双碳”目标从国际承诺跃升为重塑中国发展范式的核心牵引。国际绿色壁垒持续加固,国内以降碳为核心的绿色转型压力空前提升,绿色转型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以“双碳”目标为统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标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双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现实逻辑体现在创新发展范式、顺应零碳竞合趋势、促进优势叠加三个方面。未来,应遵循“先立后破、双控驱动、区域示范、公正转型”的路径,构建“四位一体”保障机制:以制度供给锁定方向,以金融“活水”疏通路径,以数智赋能提升效率,以风险屏障守住安全底线,从而形成“目标牵引、制度托底、技术驱动、风险可控”的闭环治理体系。依托这一体系,中国碳排放有望在2030年前如期达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以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能。

    2025年07期 No.377 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7K]
  • “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取向选择

    王干;孙琨;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不断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生态环境治理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不断优化。“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需实现从“污染治理”到“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转向、从“政策驱动”到“法治化、市场化”的制度创新、从“末端治理”到“智慧化全过程管控”的技术驱动转变、从“规则接受者”到“治理引领者”的国际社会角色变化、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化治理”的治理效能转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应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2025年07期 No.377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7K]

数字经济研究专栏

  •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消费双向赋能的内在逻辑和创新路径

    赖立;胡乐明;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消费的双向赋能是指通过二者间数据、知识、服务、资源的重新组合进行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过程,目的是以互动、溢出、共享的形式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各主体、各环节、各领域的叠加效应。探索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消费间互促并进、双向赋能的动力逻辑、过程逻辑和效应逻辑,有助于从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把握二者协同联动的内在机理。一方面,以新质生产力打造供需适配的经济体系、带动居民收入增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破除数字消费发展各类壁垒;另一方面,以数字消费拓展应用空间、激发市场需求、保障人才支撑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数字消费叠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合力。

    2025年07期 No.377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 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影响

    李凡略;何可;

    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已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其对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利用中国县级面板数据,从农民增收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在缓解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且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农民增收来间接实现。同时,研究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缓解城乡家庭天然气消费不平等;在传统基础设施发达地区和集中供暖区,数字基础设施缓解当地城乡家庭清洁能源消费不平等的作用更为明显。应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成式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水平;注重数字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政策条件的协同作用,提升清洁能源消费的公平性。

    2025年07期 No.377 10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7K]

国民经济

  •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城乡融合发展:现实约束与推进方略

    朱鹏华;李鹏;

    城乡融合发展是在城乡关系持续变革中推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多重现实约束: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的新格局尚未形成,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普惠共享的质量不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制度改革和建设为主线,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因地制宜健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形成符合实际且各具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2025年07期 No.377 12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1K]
  • 数字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逻辑机理

    江娟丽;梁玉;张陈;

    农文旅融合作为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既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为农文旅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其通过创新产品展示和交易模式、催生消费新场景和营销新渠道、重塑生产要素结构和运行模式、提升资源配置效能和服务水平,推动农文旅融合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发展。各地需从认知提升、制度保障、人才支撑、技术创新、安全防线五个维度,多措并举优化数字赋能效应发挥的内外部环境,因地制宜有效推动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期 No.377 14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1K]
  • 下载本期数据